這可能是你職場上最常聽見的一句話:這都是為了鍛煉你,能者多勞嘛。
每個初級職場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聲音,時不時地響徹在耳邊:總有朕想害刁民。
為什么能者需要多勞,能者多勞的根本是建立在多勞多得的基礎上的。比如說,如果一個人的個人能力比較突出,單位時間內能夠完成更多的指標或是質量更好的業績,那么這個人如果能夠盡可能地付出更多的勞動,那他就可以為集體產出更高的價值。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因為他付出了更多的勞動,所以他應該獲得更多的回報。最終,能者多勞、多勞多得、有能者居之,三個詞應該是互為支持的。
但是,如今在職場上會出現一種呼聲去反對能者多勞的論調。比如說,為什么大家掙著同樣的工錢,作為能力強的人卻反而需要付出更多的勞動,這一點就違背了多勞多得的原則。而且,任何一項工作想做到完美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工作中經常會出現干得越多,反而錯的越多,沒出一次錯就容易給外界留下負面的印象,這就造成即使有能力去完成更多工作的人,也并不想通過多干活去證明自己。
最后,干得越多,責任就越大,按理說責任越大手里的權限應該越大,但是職場中更容易遇到的情況是你負著大部分責任,手里的權限卻小得可憐,說好的有能者居之呢?
既然如今職場中對能者多勞的反應這么大,那是不是說這就是一個錯誤的論調呢?
其實并不是,如今能者多勞、多勞多得、有能者居之三個詞依舊是互為支持的,但是需要你去靜下心來去發現它。
有一種多勞多得叫多勞多能。
傳統的概念中,多勞多得應該是多勞動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報酬,這并沒有什么錯誤,但是作為初階職場人來說,你可以得到的遠遠不止報酬那么簡單。在職場中,有一種多勞多得叫多勞多能。
比如說,領導需要你用Keynote給一場展會做一份很炫酷的演示文稿,但從小到大只會使用PPT的你從來沒有使用過Keynote,這個時候你該怎么辦?你是不是要跟領導說一句,對不起領導我不會用這個軟件。
有些朋友可能覺得這沒有什么問題呀,實話實說,之后自己再去學不就好了?各位捫心自問,你們日后真的會回家認真學習?人都是有惰性的,90%的人最多只是回去翻翻資料,發現太復雜,不用幾天就會忘到腦后。想要學習的技能,就如同學生時代參加講座時,躺在你手機相冊里的PPT照片,從你拍完照的一剎那起,只有清理相冊的時候你們才會再次相遇。
所以,為了打破自己的這份惰性,在職場中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多勞多能學習法。也就是說,通過接下并不熟悉的任務,去倒逼自己進行學習充能,最終達到掌握一門新技能的目的,掌握這么多專業技能的你還怕找不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嗎?
不過使用這種方法的時候要牢記,把握時間維度,不要在事情十分緊急的時候去接手那些需要長時間磨練才能習得的技能。否則事情辦砸了,你再想學也沒有機會了。
多得的不一定是短期的薪酬,還有未來的機遇。
在職場之中除了你眼下的成績與回報,還要考慮的是自己未來的出路與發展。如今許多行業的職場新人已經開始擔憂職場中年危機了,害怕自己三十多歲面臨被公司開除的風險。與其現在每天憂心忡忡,為什么不在年輕的時候早做準備呢?
如果你是領導,在提拔新人的時候會選擇什么樣的人呢?業務能力最強的?服從性更強的?更有號召力的?無論是什么方面,都是個人能力的一種體現,那如何才能讓你的領導知道你的能力呢?平時的工作當然是一種方式,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單憑工作成績取得領導的絕對認同的機會并不是特別多,更多地需要你從其他方面體現。
比如說,你是個很努力的員工,經常為了工作自愿加班到深夜。由于你長期努力的工作,公司的業績有了提升,這時的你就會在老板心中留下一個勤奮的印象。再比如說,你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經常樂于幫助其他同事,帶動了整個組的工作效率,在公司贏得了良好的口碑,那么你的好名聲老板會不知道嗎?諸如此類的事情,經常會存在于職場之中,你雖然當下沒有因為多勞而得到什么實際的報酬,但實際上已經得到了諸如老板的賞識這種隱性的報酬,那么在未來發展中,你就會比別人有更多的機遇。
所以,當今年代的能者多勞、多勞多得、有能者居之仍舊是互為支持、互為補充的??赡芏鄤谶^后并沒有在當下立即得到薪酬獎勵,但是從長遠來看,是有利于自己的經驗積累和未來發展的。